网络与信息中心
联系电话:0913-3033100

省级文件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件规范 >> 省级文件 >> 正文

陕西省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

发布日期:2017-05-27    作者:     来源:     点击:

    按照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陕西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结合我省实际,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将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2012-2014年)的任务是: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网络环境,基本消除区域失衡状态,初步形成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总体框架;第二阶段(2015-2017年)的任务是:教育信息化管理和服务应用不断扩展,建成人人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学习环境,教育信息化应用全面展开;第三阶段(2018-2020年)的任务是: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深度融合,形成完整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支撑服务体系,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进入国内先进行列。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第一个阶段(2012-2014年)三年行动计划主要内容如下:

一、指导思想

按照《规划》总体设计,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全省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与省级公共平台建设为切入点,把应用作为着力点,大力推动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现代化,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环境,为实现十年规划总体目标奠定基础。

二、建设目标

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健全,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完成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标准化建设。实现宽带网络全覆盖,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满足教育应用需求。初步建成全省标准统一、业务整合、数据共享的教育基础数据库及教育管理信息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与支持平台。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中的服务能力及应用水平显著提升。

三、建设任务

以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建设为基础,按照全省信息化统一规划,依托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信息化综合服务中心,重点开展基础条件建设和全省统一框架下的各类教育管理和教学应用系统建设,逐步提升教育信息化服务能力和应用水平。主要内容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

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首要任务。在省教育厅成立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信息化职能处室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全省教育信息化管理机制和行政体制,开展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标准化创建工作(评估标准和办法另行颁布)。

各市县教育局和各高等学校要成立一把手负责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落实行政管理部门,其他教育机构、中职院校和有规模的中小学校、幼儿园也要成立和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服务部门,全面负责和推进本地本单位教育信息化工作。各单位在创建标准化管理机构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市县电教馆(中心)、学校网络(电教或信息)中心等业务部门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本单位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工作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解决好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的各类具体问题,保障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2012年底颁布评估标准和办法,启动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标准化创建工作;2013年底完成全省30%的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标准化建设和验收评估;2014年底基本完成全省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标准化建设和验收评估。

(二)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宽带网络提升工程。已经接入互联网的各级各类学校要对已有接入网络进行带宽扩充和结构优化,建设和改善校园无线网络,扩大覆盖范围、提升服务质量;没有接入互联网的学校要尽快完成宽带网络接入,三年内实现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接入全覆盖。

启动“班班通”建设项目。在国家级、省级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及部分区县和有条件的学校率先启动“班班通”建设项目,为教师配备教学专用电脑,为教室开通宽带网络、配备教学终端设备。鼓励有能力的社会企业和电信运营商参与“班班通”项目建设,试行和探索企业先行投入,学校租用或者逐年返还成本的建设模式,尽快让每一间教室都能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终端设备开展教学活动。为边远地区教学点配齐基本的视频接收和多媒体设备,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推动高职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普通高等学校和高职院校要增大投入,在建设和完善校园信息化管理应用软硬件环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学校教室和其他教学场所的多媒体设备配备比率,中高职院校还要积极开展虚拟实验室、仿真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的远程网络教学环境建设,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2013年底基本实现全省中小学宽带网络全接入;2014年底基本实现全省幼儿园宽带网络全接入,城镇中小学校接入带宽达到100M以上,普通高等学校达到1G以上。

2013年底基本实现边远教学点信息化终端全覆盖;2014年底基本完成国家级教育信息化试点区县及学校“班班通”建设。

(三)加快教育管理信息化进程

依托陕西省电子政务专网和互联网,逐步构建教育管理综合服务平台和教育公众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全省教育视频会议系统和安全视频网络监控系统,全面推动教育电子政务建设,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

教育管理综合服务平台是面向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教学单位提供教育管理服务的教育电子政务集成系统,由省级统一规划建设。在教育管理综合服务平台顶层设计的框架下,按照统一的技术和数据标准,推进高职高校业务管理系统建设及整合对接,对各地各高校已有管理系统采用技术兼容的模式逐步过渡,最终建成全省统一,分级部署,实时交互,分层管理的教育管理综合服务系统。通过平台核心业务数据的积累和完善,逐步建立全省教育基础数据库,实现教育数据实时动态统计分析,为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教育公众信息服务平台是面向社会公众权威发布教育政策法规、招生考试、奖励资助和办事指南等各类信息,提供信访投诉、网上办事、信息查询等各类便民服务的系统。该平台依据国家有关标准和省级技术规范(另行颁布),由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高校分级、分层、分期建设,实现上下贯通,横向互联,共建共享的全省教育公众信息网络服务模式。

全省教育视频会议系统将依托省政府电子政务外网和省市县三级信息化综合服务中心及高校网络建设,省级负责建设省视频会议中心,市县(区)和高校要按照省级技术标准和规范(另行颁布)负责本级视频会议中心和节点建设,形成全省标准统一,上下贯通的教育视频会议系统。

2013年底完成教育管理综合服务平台业务应用系统的顶层设计,初步建成基础教育及中职学校有关学籍、教师、财务、资产等核心业务管理系统,基本确定高职高校业务管理系统技术对接标准及业务整合模式;2014年底初步完成全省教育基础数据库建设。

2013年底完成省级和50%以上市县及高校教育公众信息服务平台建设;2014年底基本完成建设工作,面向全省开展教育公众信息服务应用工作。

(四)提升信息化教学支持服务水平

建设由省、市、县()三级和高校平台组成的教育教学与学习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形成面向各个学段师生和社会公众提供学习资源服务、教育教学服务、网络学习支撑等在线学习和交流服务功能的一体化网络支持环境。省级平台首先是建设覆盖全省基础教育大部分学科学段的免费优质教育资源,逐步整合高校已有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和充实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学前教育的优质资源,实现推送服务。其次是搭建全省平台互联框架,实现省市县校共建共享的网络实名空间,开展网络教研、远程互动和在线学习等应用活动。三是实现对全省各级平台的应用数据统计分析和考核评估管理。市县(区)和高校要在省级平台框架下,依照国家标准和省级技术规范(另行颁布),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完成本级平台建设,并与省级平台无缝对接,实现全省教育网络应用身份统一认证,形成标准一致、分级部署、分层管理的全省教育教学与学习支持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一是基本完成基础教育资源全覆盖。省级将依托省政府信息化综合服务中心和有条件的市县中心进行基础教育资源系统部署,采用企业先行免费安装,省级按年租用,学校免费使用的模式建设,鼓励各地建设和征集当地特色教育资源,开展特色服务。二是通过立项建设和征集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和视频公开课,整合部分高校的公共优质教育资源向全省高校开放服务,积极探索高校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政策环境和技术路线,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高校教育资源服务模式。三是启动特殊教育、学前教育和部分职业教育学科稀缺资源建设。建立政府立项引导、多方参与建设的资源共建机制,鼓励企业和社会其他力量按照政府要求参与资源研发,力争用三年时间建设基本满足各级各类学校教学需要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启动教育实名网络空间“人人通”建设,通过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和网络教学活动。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专用的网络系统,开通校际之间、教师之间的网络教研,对师资条件匮乏但有条件接入网络的教学点,要逐步建设教学点与条件较好学校同步上课的网络环境条件,利用网络课堂把优质教育资源快速传递到农村边远学校。

2013年底完成教育教学与学习支持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部署;2014年底基本实现市县及高校平台全接入,初步形成陕西教育教学公共服务体系。

2013年底完成省级基础教育免费资源服务体系建设;完成50门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和视频公开课建设。2014年底完成100门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和视频公开课建设;特殊教育、学前教育及职业教育稀缺资源建设初具规模。

2013年底为15%的初中以上学生、50%的“班班通”学校教师及全省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开通网络实名空间;2014年底达到30%初中以上学生、“班班通”学校全部教师及全省80%的普通高校、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开通网络实名空间。

(五)提升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水平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高校要在教育管理、教学服务等方面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开展特色服务,不断提升全省教育信息化体系的服务能力。尤其是高校要加快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建设,创新教学模式,丰富网络文化,发挥资源优势,以信息技术创新高校在社会教育、科学研究、优质资源共享、文化传承等方面服务社会的模式。有条件的学校要积极开展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和教育云的研究与应用,构建高校之间,校企之间的高速网络通道和协作体系,推进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学文献共享,不断提高教师、科研人员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科研的能力,完善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体系,引领信息时代科技创新。

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管理和教学改革专项课题研究,创建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探索和解决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引领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和应用创新。开展全省教育信息化试点示范创建,建立评估制度,实施阶段考核,树立示范典型,以点带面,引导教育信息化应用不断深入。开展先进集体和个人评选工作,完善教育信息化工作激励机制。

开展省、市、县、校四级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针对教育管理人员强化信息化领导力培训,针对学科教师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培训,针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服务能力培训。依托高校或相关机构成立省级教育信息化培训基地,形成以基地为中心,辐射全省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体系。

2012年底启动教育信息化试点示范创建工作,颁布评估办法;2013年底评选出20个教育信息化示范点;2014年底评选出30个教育信息化示范点。50个示范点中,县(区)10个,高校10所,中小学和幼儿园30所。

每年完成10个左右省级教育信息化科研课题立项,三年完成30个课题的研究工作。2013年底依托有能力的高校建立3个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每年在省级层面评选出30个教育信息化先进集体和50名教育信息化先进个人。

2014年底成立5个省级教育信息化培训基地,开展系统应用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工作;完成教学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和实现宽带网络接入学校70%以上教师的培训。

(六)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建立主管领导负责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体制,成立专门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技术队伍,按照国家和省政府有关法律规范要求,制定完善的内部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运维保障机制,定期开展检查评估工作,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开展区域内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建设,按照有关要求,建立健全全省教育类网站前置审批和年度审核工作机制,完善有关教育网站的等级保护测评制度,定期开展测评审核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逐步形成完善的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

2013年上半年完成全省教育网站的基本信息录入工作;2014年底全面完成全省教育网站的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建设。

2013年底完成30%的高校信息系统的定级、备案、测评工作,实现50%的教育行政单位定级、备案、测评工作;2014年底基本完成高校信息系统的信息系统定级、备案、测评工作,实现80%以上的教育行政单位定级、备案和测评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省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教育厅信息与学校保障处统筹推进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各单位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和管理机构要明确职责任务,细化工作要求,强化工作指导,狠抓督导落实。要认真结合实际制订当地教育信息化实施方案,明确建设的具体目标任务和相关政策措施。要加大各有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形成部门联动沟通协作的长效机制,统筹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

(二)健全规章制度

各地各单位要制定和完善教育信息化督导制度、评估考核制度和各类激励机制,激发各级教育部门和广大教师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积极性;建立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事前评估、资金预算、工程监理、竣工验收、运行维护、应用绩效等考核评估办法,加强重点项目的跟踪监测和考核;制定和完善信息公开、应用服务、信息安全、信息资源共享以及业务协同等技术标准和规范,保障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落实保障经费

建立政府主导与市场参与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市县和各高校要把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专项项目建设、运行维护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要积极引导并鼓励企业、社会等方面的资金投入,拓宽经费筹措渠道,探索市场投入机制。省级要设立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并逐年增加,专门用于各级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和奖励补助。各级各类学校要确保一定比例的生均公用经费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与运行维护。在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项目建设中有关设备采购,要向教育信息化设备设施和相关软件资源倾斜,确保教育信息化正常有序发展。

(四)加强队伍建设

稳定现有人员,健全岗位设置,充实管理和技术队伍,提升人员层次,完善教育信息化成果认定办法、职称评聘办法、绩效考核办法,建立一支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行政管理队伍、保障运行维护的技术队伍和能够开展各类教学创新应用的教师队伍。

上一条:陕西省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